-
印度對華示強是心理訴求,也為彰顯其“民主”
我們驚訝印度敢在邊界鳴槍,是因為中國也身陷“1962情結”。印度對華示強,除了轉移疫情爆發和經濟下滑的焦點,更要凸顯其“民主”,當作加入“印太戰略”的投名狀。比鄰中國,印度的大國情懷情有可原,但狹隘的格局和好高騖遠的民族性格,阻礙着印度的長遠發展。[全文]
-
中國起初沉默,不過是想給印度時間,讓它自己冷靜下來
中國在初期的沉默和冷靜,一時替莫迪政府背了黑鍋。現在隨着莫迪主動澄清,印度社會不得不接受是印軍挑釁我方的基本事實。通過一段時間,有望給印度社會的反華情緒降降温。不過,畢竟印度社會精英的慣性思維是,壞事都是中國乾的,要改變這種認知偏見顯然不可能。[全文]
-
見中國抗疫成功,印度評論酸成“檸檬精”
國際政治的虛偽性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對一些醫療能力較弱的國家提供幫助,被看作是地緣政治企圖。那如果中國和很多國家一樣,採取禁止出口醫療產品和藥物的做法,那肯定又會被批評將生產能力“武器化”吧?[全文]
-
克什米爾分歧後仍如期會晤,中印關係正邁向成熟
在這種分歧下,兩國領導人還按原計劃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某種程度意味着中印關係正慢慢走向更加成熟的方向。中印關係比較複雜,大國之間的交往肯定不可能完全按照一方的意願來,有分歧很正常,關鍵是不要外溢,不要擴大到整個關係層面。即便像洞朗對峙,最後都能迴歸到合理成熟的方式上解決。[全文]
-
莫迪2.0時代,印度在中美之間如何平衡
對於印太戰略,印度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它需要美國來平衡中國,需要美國繼續呆在亞太區域。對於印度來説,現在它遇到了一個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狀況,在它邊上的中國已經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了,目前只能是由美國來平衡。[全文]
-
印度之困:一個島國給超大型國家設計制度,合理嗎?
對於這種外界感知中的“低配版”選舉政治,印度精英頗為自豪。畢竟,這是一套政治權力分配的遊戲,有足夠多的人接受這種玩法,就能夠讓這種遊戲可以持續。但是,這並不是説印度國內沒有人質疑“一個島國(英國)”給一個“超大型國家”設計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全文]
-
印度無力阻止中國,最多就是表示很不滿而已
其實就是印度想多了。中印的互信程度很低,很多事情就容易往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更惡意的方向去考慮。開始的時候,他們沒把中國“一帶一路”想象得那麼可怕,覺得這可能就是一個經濟合作項目,就答應下來了。結果新政府上台,回頭一想,又覺得這事可能會傷害到他,不能幹。[全文]
-
兩"宿敵"同時入上合,中國外交大考驗
印巴同時加入上合組織,讓人不免擔心上合未來的團結和發展,可能成為印巴“吵架”的又一平台。不久前,印巴兩國還在為涉嫌在巴進行間諜活動的印度人亞達夫而吵個不停。南亞地區一體化也長期受制於印巴兩國的爭執不休。還一個可能立即出現的分歧體現在印度不支持一帶一路。即將接任主席國中國迎來最大的外交考驗。[全文]
-
大國關係不是買賣,回到戰略層面才是中印正道
達賴的竄訪一結束,民政部公佈了第一批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的地名6個,立即被看作中國的報復。現在中印邊界又到了“越境”頻發時期,是否可能又發生一起大的“對峙”?在大國關係中,從來就沒有什麼純粹的買賣關係,它必定涉及到地緣政治的戰略維度。只有回到戰略層面,才是中印關係正道,理清對彼此關係的定位。[全文]
-
印巴鬧彆扭中國躺槍 中印關係正在脱軌?
從抵制中國貨開始,印度不斷髮生刺激兩國關係的事件。印巴關係對立加劇,印度歸罪於中國“偏袒”巴基斯坦;印加入核供應國集團受挫,認為中國是其最大障礙。印度人注重現實的小利,不善於從大的視野和格局來看待一事一物。現今中印關係的發展,無疑給中國外交提出了挑戰:中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忍受與南亞最大鄰國的關係繼續下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