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國搞文創到國有資產流失,“酷日本”為何氣喘吁吁?
究竟什麼是“酷日本”,包含哪些行業與領域,始終沒有一個明確定義。歷屆日本政府也一直含糊其辭,只是將其視為一個能吸引目光的政策亮點。在“酷日本”的口號下,各類產業創新淪為為創新而創新的政績工程,乃至成為國有資金流失的嚴重隱患。[全文]
-
疫情+醜聞,日本政壇的另一個“戰國時代”即將到來?
菅義偉對喊停“Go to”補貼項目倍感猶豫,甚至不惜冒着感染擴大的風險也要繼續,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堅持舉辦東京奧運的考慮。但眼下東京奧運會似乎將從安倍的最大遺產,變成一顆等待隨時引爆的炸彈。如果説奧運會還是一顆未爆彈,那麼“賞櫻會”醜聞則算是一個已爆彈。[全文]
-
中文自媒體筆下的菅義偉,距離現實有多遠?
內閣官房長官的位子非常重要,相當於內閣府大管家,是可以制定內閣府議程的人。菅義偉擔任首相後,由安倍嫡系加藤勝信接替其官房長官的位子,説明安倍有能量繼續掌管菅內閣的日程安排和一舉一動。不過話説回來,菅義偉身上安倍的影子也非常明顯。[全文]
-
日本要把“五眼”變“六眼”,可不只是“表忠心”
明面上,日本積極要求加入“五眼聯盟”,參與情報共享體制,似乎是進一步貫徹日美同盟的合作理念,看似是在向華盛頓“表忠心”。但在暗的一面,可能是變相向美國索取更平等的情報合作地位。因為在目前日美安保的體系之下,美國完全可以單方面從日本那裏獲取最新、最重要的情報信息。[全文]
-
“利”與“義”之間——近代以來日本對華態度變遷
他們一邊清楚地認識到中日之間的癥結所在,卻又不甘心放棄日本既有權益,轉而希望採取更為極端的方式來“教化”中國。而正是在這種自我賦予的神聖感中,無數日本人揮舞着兵器在一片刀光劍影之間試圖完成解放亞細亞,解放支那的神聖使命,卻難以擺脱近乎悲劇的歷史悖論。[全文]
-
夏洛特槍擊案:崩壞系統的人命代價
美國槍擊案件有增無減,如果歸咎於槍支氾濫,那可能並未切中要害。鄰國加拿大槍支管制也並不嚴格,但每年的槍殺案連美國的一個零頭都不到。對少數族裔的司法不公普遍存在。扎克伯格曾在參觀監獄後説:“整個美國社會都在為這個不公正的、崩壞的系統付出代價。”[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