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開放後,中國農業生存危機有多大?
中國這樣的工業化國家,農業要素要按照工業定價,你僱用勞動力,租用土地,注入資金,來搞農業生產,光是成本就已經高於人家的國際價格。假如沒有政府保護,那就沒有人幹農業了。[全文]
-
有些學科不願跟進“生態化”調整,但我們不能再這麼激進了
看待下一個階段的轉型,希望大家高度關注生態空間資源開發,其中一定要體現的是空間正義,一定要防止的是空間開發造成基尼係數進一步拉大。[全文]
-
今天的民營企業家,可以從張謇身上學到什麼?
當前中國民營企業所遭遇的困境,應該説和張謇的大生集團在20世紀20年代所遭遇的困境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企業在某一個領域進一步擴張之後所遭遇到的內外環境的根本性改變所致。[全文]
-
不想繼續被美國打壓,就要用人民幣去挑戰
老冷戰是怎樣向新冷戰轉化的?本質上仍然是美元體系作為世界上的單極霸權體系,它既然可以在後冷戰時期壓住歐元、打掉亞元崛起的基礎,那現在面對中國用人民幣來完成結算,也就是在金融資本階段的幣緣戰略挑戰,當然也是不可能容忍的。[全文]
-
中國被美國扒了兩層皮,還有人妄想中國做美國的助手?
2001年美國出現危機,2001年中國提出跟美國形成反恐戰略合作關係,接着中國開始大量向美國出口商品,向美國輸出資本。這種雙重輸出,被我們説成是從中國“這頭牛身上剝兩張皮”。有些人是好夥計,從你身上剝兩張皮,你還一天到晚高高興興的。[全文]
-
今天的集體經濟主要不是搞生產,而是學會吃租
今天中央提倡搞集體經濟,很多人不知道集體經濟是幹什麼的,我告訴大家今天的集體經濟主要不是搞生產,而是學會吃租。農業社會吃的是地租、農業租,工業社會吃的是廠租,現在是生態社會,吃的是資源租、空間租,是鋪租。[全文]
-
新冷戰究竟新在哪裏,為何讓人措手不及?
明明是資本利益衝突,美國非要製造很多意識形態説法,將各種莫須有罪名強加到中國頭上。中國對此有任何應對嗎?沒有。因為“美製、美言”大行其道,以致於我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制度準備和話語準備,來應對當前非理性的新冷戰挑戰。甚至當我們把這些問題提出來時,還有人説你們怎麼敢提新冷戰。[全文]
-
土地政策“在地化”,對當代鄉村有多重要?
當前的土地政策非常明顯地“去在地化”,照搬西方制度體系,簡單地把教科書上講的土地要素擴張形成規模經濟才能進入現代化的主張,當成土地政策激進化的依據,就會出現資本下鄉圈佔資源,把農民的自主發展權變成資本收益權,派生了資本與農民的對抗性矛盾。[全文]
-
疫情影響下的全球化危機
這次疫情止於何處?我們説,止於鄉關。不是靠着多麼大的力量去調動起來,去面對面應對疫情,當然這個很重要的,是主攻方向。但大家看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被忽視,是農村衞生防疫力量最薄弱,但農村卻恰恰可以實現脱鈎,是在地化的。[全文]
-
我從20年前就講,最該立的法是“農民權益保護法”
村社是生態資源價值化實現的第一經濟主體,今天中央提重構新型集體經濟,可惜又被很多人污名化,質疑成“復舊”。其實無外乎生態資源不可分割,而村社是生態資源的定價主體。所以今天的鄉村難道貧困嗎?不,是你沒把定價權給它。何為鄉村社會的自主發展?當它可以自主對生態資源定價時。[全文]
-
中共如何化解建國初第一次經濟危機?人民幣“維穩”
從事件進程看,新政權在完成集中糧食治理通脹這一步之後,又創造性地挖掘制度紅利,把這些集中起來的糧食和物資,通過以工代賑、水利建設投入等方式,在農民中進行再分配,可謂神來之筆。[全文]
-
億萬農民救了中國幾次?
70年代任何引進外資的發展中國家包括拉美和亞洲的國家,都普遍出現了債務危機,中國也同樣出現了,直接表現為1978年、1979年財政赤字突破200億。就和毛澤東當年土改一樣,鄧小平也給中國農民分了一塊地,內容是一樣的,但叫法不同。[全文]
-
沒有土改,中國難以度過這幾次重大危機
東亞的日韓,中國大陸、台灣,還包括越南,都叫做穩態社會結構,為什麼?因為儘管日韓沒有毛澤東,越南也沒有,但是他們都做了一件事,跟中國一樣,就是平均分配土地。[全文]
-
温鐵軍談工友之家被逼遷:基層債務過重,年底要還
12月中旬以來,眾多媒體報道了北京皮村的“工友之家”面臨被退租的局面。這個代表新生代工人的自覺非公益性組織目前面臨着諸多生存困境。但該事件折射出的基層債務難題、基層官員的非規範性處理手段、以及草根文化事業的維護等問題不應做“泛政治化”處理。[全文]
-
地方工業化:城郊村之天命
當前農業大縣的城郊村在中長期階段所要遵循的新鄉土政治,可從“理”、“法術”和“道”三個層次進行闡述。城郊鄉政治之理,要以地方工業化為強制性天命,地方政府為主導、資本家為主體,村幹部為聚焦點的、以徵地等為主要任務。以資源資本化為實質政治經濟任務的地方工業化是城郊村新鄉土政治必經之道。[全文]
-
温鐵軍:大農業不是中國夢
今天人們討論農業現代化的時候,卻忘記了兩個必須面對的事實:其一,中國農業曾走過26年的規模化、集體化的歷史;其二,中國農業已經從創造對資源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雙重正外部性走到了反面,生產過剩,在產業化的口號下造成的污染遠遠大於工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