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既然不服,那就來場和平競爭
新冠疫情將東西方同時放在了一個戰場上,制度優劣一較高下。儘管中國在這場疫情中依靠制度優勢取得了勝利,但對於西方來説,要承認這一點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做的是説明為什麼我們的制度有這樣的優勢,讓西方跳出傳統的“一黨專政”思維,真正理解中國體制。[全文]
-
華爾街的狼又來了?我覺得不會
去槓桿整頓對不對?方向絕對正確,但是去得太快太忙,措施太嚴厲。最高峯的時候,直接金融的佔比只有5%。這一年多恢復了一些,到了20%,但是遠遠不夠。劉鶴副總理最近的文章提出,金融下一步改革就是要大力發展直接金融。因為創新型的國家,必須要搞直接金融。 [全文]
-
破局“十四五”,恰恰不能重蹈美國“技術政治化”
把技術外交化、戰略化是美國挑起的,但如果中國也把技術問題政治化,實際上就上了美國人的圈套。不能僅僅為了提防美國“卡脖子”,就把一些本來對我們國家還算友好的國家的貿易合作也切斷了。[全文]
-
中國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的四個嚴峻挑戰
1962年-1976年是我國的“嬰兒潮”時期,這期間出生的人口約有三四億,這批人的老去將會給我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老齡化對中國未來30年最大的挑戰在於社保,會非常考驗我國社保是否有能力承擔這麼數億人的集體老去。[全文]
-
十年前我們給中央建議:大象難藏身於樹後
現在美國採用的是一種流氓手段,我稱之為Tanya Hardin手段。Tanya Hardin是1990年代美國的一名花樣滑冰選手,滑得不是很好。為了參加奧運會,她買通黑幫把競爭對手的腳踝敲壞了。[全文]
-
化家為國,是中國偉大的制度創新
我認為北宋是中國近現代的拂曉時分,這也是不少現代歷史學家的新見解。宋代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頂峯,而且出現了工業文明的跡象。陳寅恪先生説“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兩宋之世”,説得非常好。[全文]
-
西方還能主宰多久?探尋長期增長的決定因素
莫里斯在這本書裏説,如果東、西方分別保持20世紀的增長速度,那麼東方的社會發展指數將在2103年超越西方。東方有自己的優勢,現在文明的核心地帶還在西方及其衍生國,東方相對處於文明的邊緣地帶,因此具有“趕超優勢”。[全文]
-
中國經濟超預期之際,更要警惕“地區性危機”捲土重來
我們的貨幣還在以10%-11%的速度增長,但經濟增長速度滿打滿算也就是3.2%,顯然不需要這麼多貨幣,不應該逼迫銀行體系給實體經濟放貸。有時候,大家的記憶還是太短暫了,今天誰還記得,2010年温州是出現過一次金融危機的?[全文]
-
儒家也認“民有”“民享”,但“民治”…
近年來,“中國模式”與“中國製度”一直是海內外很關注的話題,一些海外媒體與政客時常對這兩者進行污衊,罔顧了中國在許多地方都做得更好的事實。不過,理解中國獨有的制度並非易事。姚洋教授從儒家視角對其進行解讀,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全文]
-
越南不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Plan B
越南的出口量是中國出口量的零頭。2019年中國出口額近2.5萬億美元,越南只有2600億美元,我認為越南的出口增長50%,對中國的衝擊也就是幾個百分點。大家都不要忘記中國的規模有多麼大。[全文]
-
中國8萬億刺激沒問題,但地方政府加槓桿需更謹慎
中央層面不會大規模刺激,只有6000億拿來做投資,是比較少的,主要還是保障民生。但是現在地方政府花錢是沒有紀律的。要想約束他們,就要發揮地方人大的作用,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必須納入人大的管轄。[全文]
-
中美脱鈎?美國商界第一個不答應
特朗普想通過貿易戰把美國的企業都逼回去,讓他們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特朗普也想把中美貿易的不平衡降下來。但是,美國商界的想法不同,他們認為要跟中國做生意,要到中國生產,因為中國的市場很大。[全文]
-
中美新出路在哪?全球37位學者提出“四個籃子”框架
中國作為這樣一個大國,我們必須考慮自己的行為可能帶給別人的影響。為此,我們必須轉變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不能再停留於簡單的國際規則的適應者和國際體系的跟隨者,而必須逐步成為規則制訂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全文]
-
分土地有多重要?看看國際比較的結果
我們做經濟學研究會做所謂的跨國迴歸分析,就是把國家的數據放在一起,看哪些因素是決定一個國家長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中有一個因素是甭管你做什麼樣的迴歸分析,它都是非常顯著的,就是土地分配的平均程度,如果起始的時候土地分配比較平均,那麼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快。[全文]
-
老齡化缺勞動力?搶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就行
本來我們擔心老齡化會影響我們國家的勞動力供給,現在看來其實根本不用擔心,因為AI和自動化的採用,在未來的30年裏頭,根據我們的計算,它可以替代1.8億的勞動力,這個超過我們勞動力的下降率。[全文]
-
經濟學家談到中國成功,很少有人提中共的作用
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的成長是無與倫比的,要理解這個成長就離不開理解中國共產黨。我是一個經濟學家,經濟學家談到中國的成功,很少有人會去談中國共產黨的作用。但我覺得,如果不談中國共產黨,想理解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經濟增長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