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為什麼要紀念列寧?
如果忽視了共產黨的人民性,看不見其從革命戰爭年代便建立起的“以人民為中心、組織人民、動員人民”的動員力,看不見其至今仍然高效運轉的基層組織與社區組織,就無法解釋中國抗擊疫情的成效。而這些,是許多西方國家所不具有的能力。[全文]
-
將魯迅置於當世,他仍然會舉起投槍
魯迅的世界中也隱含着女吊、無常的民間世界所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對於人的內在性、複雜性和深度性的理解。在這種理解中產生了反思的文化。他所體驗到的痛苦和罪惡感,把一種深刻的憂鬱和絕望的氣質注入了他創造的民間性的世界。[全文]
-
誰是“五四”的對立面
“五四”的真正貢獻不僅是高揚了民主與科學,而且在於其方法,即以文化運動作為方法本身。在這個意義上,“五四”也有其方法論的同一性,即以文化改造為槓桿,以運動的方式創造新空間,通過話語更新,轉換政治議程,從而也創造了新政治。[全文]
-
中國的開放與自主
自主不是和開放對立的,越是開放就越需要自主,就好像一艘船行駛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你如果沒有能量去駕馭這艘船,那怎麼能夠穿越海洋呢?開放性跟自主性不是對立的,恰恰相反,在我看來,今天所有社會所面臨的危機就是在開放條件下的自主性。[全文]
-
朝鮮半島和平契機與東北亞團結政治的可能
2018年朝鮮半島在極度危險的條件下出現和平契機,是19世紀以降東北亞秩序變遷中的重大事件,我們需要思考:首先這一契機出現的主客觀條件是什麼?其次這一契機為什麼會出現在最危險的地域和時刻?第三,和平進程發生倒退的危險又在何處? [全文]
-
東北作家羣為什麼會成為“左翼中的左翼”?
在各式旗幟之下,追問是否存在着源自生活底層的求生意志和激情,是否存在能夠體現中國社會生活的整體狀態的思想和文學,也是追問我們自身、追問各種立場和主張的真實性的契機。這是富仁藉着東北作家羣、沿着魯迅的問題而發出的追問。[全文]
-
姜文的才華像禮花般奔放,但在很多地方浪費了
看姜文以前的片子,《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感覺是完成度非常高的片子,其他的總覺得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完成度不夠,老有一些地方有點讓人遺憾。這部片子也是這樣。但是在電影史上,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它都是值得重視的一部影片。[全文]
-
十月的預言與危機——為紀念1917年俄國革命100週年而作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俄之間、中國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歷史道路和當代命運存在着巨大的差別,我們不可能將他們各自的經驗放置在同一個“失敗”的範疇裏。即便是總結“失敗”也離不開對具體進程的分析。政黨問題是關鍵卻不是全部。[全文]
-
20世紀,中國歷史的第一個“世紀”
本文通過回溯20世紀範疇的誕生與1900年前後中國思想界中帝國主義理論分析之間的複雜關係,論證現代中國的“世紀”意識與20世紀緊密連結。人們通過思考18、19世紀甚至更早的歐洲和全球問題,為現代中國創造出自己的前史,以辨別中國在全球視野中的獨特位置。[全文]
-
科技變革時代,學人文的該做些什麼
烏干達的一位學者在清華的講演中提過一個問題:中國在非洲做了很多基礎建設的投資,但當地人還想知道,中國到底要給這個世界什麼樣的新秩序?這不僅是知識的問題,也是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問題。這對大學將來的變革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全文]
-
美國中下層白人把特朗普抬進白宮,是文化多元主義的失敗?
關注少數民族移民的人類學家早就注意到:彝族、藏族、回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甚至漢族等各族經營者和打工者的困境十分相似,從新疆移居各地的公民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孤立的現象。更重要的是:新的矛盾和衝突並不僅僅限於國內,而且也與遍及世界的、新的、形態各異的宗教運動有着複雜的聯繫。[全文]
-
解釋中國大陸今天的變遷,都需要回到這個歷史經驗中
讀陳明忠先生的《無悔》,能夠感覺到帝國主義世界內部的不平等,是和階級的關係關聯在一起的,這個勾連是由帝國主義這樣一個獨特的、在那個時代形成的世界現象造成的。對陳先生來講那個過程是自然的,但後代的人看起來好像很難理解。[全文]
-
虎跳峽上的思考:如何跨越中國環保難題
最近巴黎氣候談判剛剛結束。5年前在天津也有一次氣候談判。當時一批長期從事這個工作和研究的人提供了最基本的數據。我跟鄭義生牽頭找了一批人,給當時的中方談判代表薛正華和美方代表各自寫了一個公開信,信在國內外都發表了。最近我看又有人把這5年前的信翻出來,因為談來談去基本問題沒改變。[全文]
-
王岐山習近平先後接見的這位“終結者”在清華講了什麼(八卦加強版)
這幾年,他先後受到王岐山、習近平的會見,不知道有沒有新的學習成果。在2011年那場對話中能聽的出來,這老先生挺倔,還是有捍衞西方制度的自尊心噠。這一次在清華演講,汪暉、潘維、崔之元教授們和這位“終結者”能碰撞出什麼新的火花?[全文]
-
福山清華開講 遇見“破壁人”?
11月4日,福山教授在清華大學開講,題為“中國和美國政治改革挑戰”,其中所談大部分來自這本新著以及與張維為教授的對話。擔任這場講座的主持人是清華大學雙聘教授、著名學者汪暉教授,崔之元、潘維作為評議人出席。這三人被譽為國內左翼學者代表,現場他們就福山談及的“歷史終結”、“司法獨立性”以及福山思想變化展開討論。[全文]
-
這是媒體的時代,也是需要反媒體的時代
這是一個媒體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需要反媒體的時代。事情是否發生了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媒體能否聚焦於正在或已經發生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媒體創造“現實”,也必然扭曲現實。今天的暴力發生在現實中,也發生在媒體中。因此,反媒體的邏輯就是擊破媒體創造的“現實”,以抵達真相。[全文]